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评建动态】以文化人·协同育人:全力培养服务贵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10-22 】

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至今已有40多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为1978年成立的贵阳师范学院贵阳专科班中文科,1985年更名为中文系,2012年更名为文化传媒学院,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文化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贵州基础教育和地方传媒机构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一、党建特色

文化传媒学院党委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工作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展现出鲜明的党建特色。

一是政治引领把方向。通过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第一议题”、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教职工大会、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等强化全体教职工思想政治学习,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实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持续凝练打造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为支撑的“诗词文化”特色品牌,以已有二十余年历史的菜花诗社和已有十余年办刊历史的《远帆文学》为平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学院将党建工作与审核评估同部署、同落实,以评估为契机推动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党员先锋作表率。党支部严格“双化”要求,支部书记为“双带头人”。3个教研室主任均由党员教师担任,他们积极组织开展听课看课磨课,带头开展教学材料自查、完善教学档案,以实际行动展现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图1:主题班会课

图2:贵州新闻传播专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讨会

二、专业特色

文化传媒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和广播电视学两个招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1978年开始办学,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22年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该专业立足贵阳、面向贵州,形成了突出师范技能培养、强化与中学协同育人、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特色,与贵阳市一批优质中小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致力于打造“大学+中学”语文师范生培育共同体。文化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源于2003年创办的现代新闻传播专业(专科),2010年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14年更名为广播电视学专业。该专业结合学校“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理念,在传媒人才的培养上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文化固本·协同育人·实战精进”的应用型地方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并与省市区多家主流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致力于打造“高校+媒体”地方传媒人才培育共同体。目前,学院获批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1门,省级本科一流课程6门,在“金课”的带动引领下,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在贵州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大赛等重要学科赛事中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展现出良好的专业能力。

图3:汉语言文学专业“行业导师”聘任仪式

图4: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到贵州广播电视台参观学习

三、学科特色

围绕学校数字科技特色发展方向,立足服务贵州地方社会发展需求,文化传媒学院学科特色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跨文化传播教学研究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传媒学院依托下属泰国研究中心,精准面向特定地区和国家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二是数字媒体传播研究聚焦前沿科技,文化传媒学院紧密追踪时代脉搏,聚焦于具前瞻性的领域,关注未来传媒生态环境;三是语文教育切实培养服务地方基础语文教育人才,文化传媒学院聚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培育,注重教师技能训练,协同中学语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和学术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学生培养中。文化传媒学院围绕跨文化传播、数字媒体传播、语文教育三大方向组建研究团队,形成适应地方社会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体现学院特色内涵的特色学科方向。

图5:“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论坛

图6:“区域国别学视域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

四、师资力量

文化传媒学院始终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通过外引和内培的方式,完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着力打造高水平优秀教师队伍。文传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博士14人,博士在读3人,硕士22人;教授8人,副教授19人,多位教师获得省市级以上表彰,同时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普通话》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金师”1名,目前拥有一支爱岗敬业,以教授博士领衔的稳定优质的师资队伍。文化传媒学院重视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具有“扎实理论+丰富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图7:爱岗敬业的教师团队

图8:文传学院杨菁老师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五、培养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文化传媒学院作为学校六元文化之一的诗词文化的发源地和重要阵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开展“诗教”工作。近年来,逐步探索和形成了用中华文化赋能“服务贵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铸牢学生文化底蕴,提升毕业生服务本地的能力。一是厚植经典“诗词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形成了“诗教”类课程群,筑牢学生文化底蕴;二是传承多彩“贵州文化”,在课程体系中植入多彩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元素,指导学生开展贵州地方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树立文化自信;三是弘扬厚重“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和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家国情怀。文化传媒学院多措并举,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品格、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经典浸润下的一批批毕业生,成为了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继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自的领域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图9:少数民族诗歌朗诵《月明星稀歌成河》

图10:贵阳学院“翰墨书香”诵读比赛

六、育人成效

文化传媒学院办学40多年来,培养了一批批扎根贵州高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服务贵州发展的优秀人才,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诠释着“家国情怀”的真谛。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大量扎根贵州、服务基础教育的优秀语文教师,他们不少已成为省市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如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被新华社等媒体誉为“大山里的海伦·凯勒”的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刘芳老师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批毕业生已经成为了省、市、县各级主流媒体和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他们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着多彩贵州的精彩故事,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如工人日报驻贵州记者站站长、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丰,玉屏自治县县管专家、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欧秀灯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图11:优秀毕业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教师---刘芳

图12:优秀毕业生: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工人日报驻贵州记者站站长---李丰




撰稿:林雨馨   一审:林雨馨   二审:王刚   三审:鄢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