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区域国别学视域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在贵阳学院举行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10-20 】

2025年10月17日,由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贵阳学院泰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2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全年期项目之“区域国别学视域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在贵阳学院成功举办。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泰国皇太后大学、贵州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财经学院、贵州民族大学、莆田学院、贵州师范学院、贵州黔南经济学院、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学术论坛。

论坛主要聚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由十二位学者分为上、下半场作了主旨发言。贵阳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力为论坛致辞,他代表主办方对莅临此次论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共同为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更精准的新思路和新方案。论坛开幕式由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院长王刚主持。

泰国皇太后大学助理教授宋雪锋老师发言的题目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泰经济关系与中华文化在泰国的传播路径演变。宋老师的发言围绕着该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观点逐一展开,他认为将中泰经济关系与中华文化的传播路径相结合,有利于推动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泰国皇太后大学周海讲师以“社会变迁视野下的泰国华人民间戏剧表演:以曼谷华人社区为例”为题进行发言。周海老师认为以戏剧表演的形式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突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副院长曹波等以“国际中文教师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价值内涵、目标导向与实践路径”为题发言。他们认为国际中文教师国家安全意识培育不仅是一项职业能力建设,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际传播力的战略工程,需要在价值内涵、目标导向与实践路径上形成合力,才能让教师在全球化舞台上既坚定又自信,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大连财经学院讲师、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研究生邱竹老师等以“国家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价值审视、渠道建设与提升路向”为主题发言。着重强调从文化软实力到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从新媒体矩阵建设、文化交流平台等多方面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传播体系,使中国价值观念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加广泛的理解与认可。

四川外国语大学林克勤教授以“数智华流国家品牌叙事: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与何以优化”为发言主题。林教授指出要以技术基底与文化底气为双重支撑,将技术赋能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探求“技术-文化-生态”的三维实践路径。要始终坚持技术的持续提升,在文化创新中彰显特色,赋能数智时代的发展。

贵州大学翁泽仁教授以“当代俄罗斯对中国的传播策略探析”为主题做出探讨。立足传播目标、传播渠道、内容策略等方面,从俄罗斯对中国的传播策略来看离不开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体现了其全球传播体系的共性特征,更加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贵州师范学院吕菁副教授交流的题目是“间性空间视域下小红书中美民间互动的生成机制研究”。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并行的时代,社交媒体平台已然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利用小红书这一媒介为中美用户提供一个独特的“间性空间”,其本质是文化符号流动、身份协商与平台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动了中美文化间的交流与交融,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朱海晶讲师以“孰为心猿--孙悟空与世界文学母题”为主题作了发言。在世界文学的视角下,孙悟空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跨区域文化意义。

莆田学院庞国雄副教授以“基础教育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与实践—以莆田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为主题作了发言。以基础教育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关键在于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传播的教育内容,如莆田地域文化为这一过程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天然优势,促进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师范学院娄立原副教授以“《守护非遗之美》的话语创新策略”作了发言。将传统与现代以话语传播连接,不仅传递消息,更建构文化意义。《守护非遗之美》通过话语创新,不仅让非遗“活”在当代,更让它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的文化桥梁。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伍顺比副教授以“技术赋能与文化破圈:贵阳越界影城的媒介奇观及启示”发言。以技术赋能推动文化发展,贵阳越界影城通过将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和本土文化相融合,打造观影功能与文化展示价值的“媒介奇观”,以现代技术进一步推动文化破圈发展。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教务处处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学院院长张多朋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地方感知.具身融入.生命体验:《寻找最美目的地:秘境贵州》的生态话语创新”。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具象的影像表达时,科技赋能的贵州以创新的生态话语推动了诗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秘境贵州》将自然之美、人文之韵与技术之力深度融合,推动诗学文化“活”在当下。

最后,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媛老师对主题发言进行了精彩的评议。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区域国别学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搭建了平台,也为未来的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指明了方向。



撰稿人:梅彤彤    一审:林雨馨   二审:王刚   三审:鄢吉多